從來都不知道,日本電影界的大師,原來是 小津 安二郎 OZU Yasujirou。
日本電影最受國際矚目的年代,是上一世紀的五十年代。
的確,重溫了1920~1980年代的電影,始終還是五十年代的黑白電影,最有感觸。
第一次看小津的電影,是1949年的《晚春》。
平淡的家庭,卻組織了一份濃厚的父女情。
擔心父親的生活,而遲遲不肯出嫁的女兒。還有不想耽誤女兒的青春,就算說謊,也希望女兒能成家,延續下一代的老父親。
最後,女兒出嫁了,孤獨一人的老人,在安靜無聲的桌子旁坐下,削起了蘋果。
眼神逐漸憂鬱。直至蘋果皮斷下。始終沉默不語。
婚姻,本應是喜事。
但對這個小家庭來説,卻造成了父女從此相隔。
除了這一部電影,小津曾多次在電影中,出現父親出嫁女兒的情節。
同一個話題,同一個題材,小津可以反反覆覆地一次又一次地拍攝他理想中的家庭。
一部電影,他不允許演員違背劇本和他的指示,咖啡中的湯匙必須繞三個半圈、臺詞中必須停頓一秒、動作不能太大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——他拍片现场奇异的安静,听说只有一次怒斥过一名太过火的演员:“高兴就又跑又跳,悲伤就又哭又喊,那是上野动物园猴子干的事。流行歌词,笑在脸上,哭在心里。说出心里相反的言语,做出心里相反的脸色,这才叫人哪。”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——摘自《重新再看小津安二郎》by 侯孝贤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的確。說出心中相反的言語,作出心中相反的臉色,才叫人啊。
雖然他對演員這樣"苛求",但這也是因為他希望鏡頭之中的,是個 [人]。
令人意外的是,如此了解人性的小津本人,六十年來一直跟母親相依爲命,從未迎娶。
這樣的他,卻塑造出許多安穩、而又複雜的理想家庭。
他對電影的堅持、執著、樸素的風格,確實是能讓他被稱爲大師的最主要原因。
雖然當時的日本現況,跟小津的平淡電影之中所述説的完全是兩回事,但電影之中的思想,的確反映了濃厚的日本文化。
剛才讀到佐藤忠男的訪問,其中,佐藤說道『我认为,日本最重要的导演是小津和沟口健二,他们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是顶尖的。现在全世界有票房的电影当中,美国电影占了一半以上,最最赚钱的美国电影是把东西破坏掉,而小津的电影正好相反,他是把东西保存起来。所以人们怀念他,体会到他的价值。』
的確,好萊塢向來就是把東西破壞。
從 Titanic 到 Lord of the Rings 到 Spider Man——最精彩的畫面永遠都在破壞。
而小津的電影之中,畫面幾乎都靜止不動,人物的動作也很簡單。
但這些 [看似簡單] 的構圖,其實是要花很大心思去完成的。
要避免多餘的東西,一次只能選擇一種角度、一種臺詞、一種動作。
讓演員自由發揮其時能減少更多思考動作,但小津就是無法停止思考,他簡直,就是要用筆一筆一筆地完成一格電影膠卷的圖畫。
雖然在死後的十年,才被國際發現他的存在。
但,相信,小津製作電影的途中,就是他人生最燦爛的時刻。
- Apr 28 Sat 2007 15:25
◆ 小津安二郎 & HIS FILM。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